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地方财政部门数据发现,截至发稿,已有17个省份披露了前10个月财政收支数据。 除山西外,其他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有所增长,反映出当地经济稳步复苏带动收入增长。
不过,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去年大规模增值税退税等政策性减收政策的实施,导致去年的收入基数较低。 下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继续放缓。 如果剔除增值税退税因素,大部分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主要依靠卖地的地方政府资金收入大幅下降。 但民生、偿债等刚性支出压力并未减轻,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造成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困难。
为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化解债务风险,10月以来中央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连续推出两项万亿级新政。 一方面,允许20多个省份发行专项再融资超过1.3万亿元。 债券以降低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四季度中央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由地方政府无偿使用,投资于救灾防灾等领域。
近10个月地方财政收支情况
今年地方财政依然不容易。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0.2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18.6亿元,同比增长4.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出收入约8.4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上述收入不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获得的债务收入等。 从目前17个省份公共财政收支数据不难发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大幅超过收入。 而下半年,随着造成大规模增值税超额退税低于去年同期的不可比性因素逐渐消退,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普遍放缓。 各个省份存在明显差异。
前10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的17个省份中,山西是唯一负增长的省份(-0.8%)。 去年,由于煤炭等价格上涨,山西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第一(21.8%),是煤炭大省。 但今年以来,随着煤炭等价格下跌,加上去年基数较高,山西财政收入特别是相关税费出现下降。
全国31个省份中,除山西外,其他省份前10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正增长。 其中,江苏、北京、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14个地区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受去年大规模退税减税以及经济低迷影响,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速均出现下滑。收入从低基数开始下降。
从多省份公布的前10个月主要税收收入来看,由于去年增值税基数较低,地方增值税收入大幅增长,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有所下降。
例如,北京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北京市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6%,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2022年营业利润下降以及减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0.9%。 主要是由于3岁以下婴幼儿保育、子女教育、养老等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实施,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同比增加,增速下降。
如果想要更加真实地了解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显然需要排除去年超过2.4万亿元增值税超额抵免退税的政策削减因素。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尹剑峰近日撰文称,今年前三季度,剔除退税后,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 大部分省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紧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
正是由于地方实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乏力,以及疫情三年来地方政府持续保持一定水平的支出强度,导致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今年前10个月(4.2%)明显低于营收增速和年初预期。 (5.2%)。 其中,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支出增速均低于2%,云南、广西等地支出增速有所下降。
主要来自卖地的地方政府资金收入更是惨淡。
去年,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和开发商资金短缺影响,土地市场低迷,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导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1.6%同年。 今年以来,房地产和土地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下降16.8%。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约3.5万亿元,同比下降20.5%。
各省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 例如,前10个月,云南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0.7%,江西下降21.6%,甘肃下降24%。 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影响了地方可用的财力。 由于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前10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也大幅下降(-13.6%)。
具体到各个市县,财政收支情况差异更大。 多位地方财政人士表示,由于税收增长乏力,特别是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收入相对紧张。 但保障民生、工资等刚性支出并未减少。 叠加债务偿还进入高峰期,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 突出。
中央2万亿支持地方救市
当前形势下,为缓解地方财政困难、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中央一揽子债务计划下,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自今年10月起陆续发行了再融资专项债券。 截至11月24日,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贵州计划11月24日发行701亿元专项再融资债券)。 这笔巨额资金将被地方政府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即合格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等多次表示,金融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步化解债务风险。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超过1.3万亿元专项再融资债用于置换现有隐性债务,可以达到延长利率、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负担较重地区的财政收支矛盾。
同时,国务院明确,今年四季度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灾后重建恢复重建,补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全面提高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中,2023年使用5000亿元,剩余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受此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将增加5000亿元,增量将从5.2%增加到7.4%。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增发1万亿国债,一方面是基于今年部分地区灾后重建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也是为了弥补今年当地“土地收入”的持续下降。 由此造成普通基金的资金缺口。
缓解地方财政困难,除了上述中央2万亿级新政策支持外,各地还通过自身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比如,一些地方加大盘活国有资产和资源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和力度,依法依规深挖税源潜力,加强税收征管,确保所有人收集应收账款。 多地坚持过“紧日子”,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支出、非刚性非紧急支出等。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短期内,财政收支矛盾必须通过增收节支来解决。 中长期来看,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 比如,要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简军简政,精简人员,深化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摆脱财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