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自责”“不安”是治霾不看广告看疗效

导读 “自责”“不安”,在面向公众的公共信息发布场合,这些词从环保部部长、北京代市长口中说出,别具意味。

无独有偶,7日,在政府、企业、媒体、市民代表参加的“治霾座谈会”上,北京市代市长蔡奇表示,他对一些网友抱怨雾霾的情况“充分理解和感同身受”。雾霾治理对互联网的影响。 他还表示,他“对持续的雾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深感不安”。

“自责”、“不安”是环境保护部部长和北京市代市长在向公众发布的公开信息中说出的具有独特含义的词语。 也引发了巨大的公众反响:“自责”、“不安”所附着的情绪与治理雾霾的决心之间的传递关系也成为公众解读的焦点。

当前的雾霾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痛点问题。 对于公众来说,无论“铁腕治污”采取多少治理措施,人们在评价环境治理成效时,都无法避免将可触及的空气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这也是最真实的“雾霾治理效果图”。 很多人在抱怨冬季雾霾频发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的痛苦感受无法形成“自上而下”的痛苦传导,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加强环境保护善治的动力。

生态环境局长在记者追问下长叹气

两位高官的表态也能安抚很多人的焦虑:从他们的表态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民众所遭受的痛苦有着清醒的认识——前部长陈吉宁《夜探》北京重污染紧急情况,市长蔡奇透露,在北京工作后,“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天气和空气质量指数”,这都表明他们对雾霾问题的重视承认冬季空气污染的改善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就是直面问题。

面对舆论诉求,面对存在问题,最终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决心。 雾霾问题是个难题,但再难也得解决,而解决问题就得按下“快进键”。 虽然从客观规律看,雾霾治理很难一蹴而就,但从紧迫性上看,我们必须只争朝夕,抓住核心问题,妥善处理。

而这次两人的表态也确实惹了不少“大鼻子”,展现出“分秒必争”攻坚克难的气势。 陈吉宁举例说,“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集聚、煤炭、燃油集中排放”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地区。 机动车污染物已成为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他提出,严格控制重型柴油车、常用出租车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 针对此前舆论场提到的一些地方“任性”预案问题,他还提到,环保部正在评估“2+18”城市重污染应急预案(即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18个城市)。 蔡奇披露的推动农村煤炭向清洁能源转换、供暖锅炉改造、控制重型柴油车等多项管理措施也切中要害。

一些问题的提出,也让社会层面应对雾霾的行动更具方向性:比如环保部正在加班加点研究冬季空气污染难以改善的问题,社会也应该思考如何加大常态化治理力度。 针对冬季雾霾多发的情况,制定了“特效”治理方案。

生态环境局长在记者追问下长叹气

必须看到,我国新环保法建立了总量控制、许可等制度; 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了空气质量管理和考核等办法,还建立了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的约束和治理不力的协商制度。 中央环保督察升级环境监管模式,区域联防联控、多污染物协同管理等机制也初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确实取得了可观成效。

然而,冬季雾霾来势凶猛,无法回避,也不能用治霾的“阶段”、“时期”来淡化问题:在重度雾霾的围攻下,人们的肺部很难受去接受阴霾。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 这也要求雾霾治理不仅要勾勒出未来几年的图景,更要关注老百姓当前的呼吸需求,多下功夫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用开放的方式通过治理雾霾。新闻发布会、座谈会等形式。 解除人们的焦虑情绪。

雾霾治理的目标是增强人民群众“环境治理的获得感”。 反思和对抗是提高治霾力度和韧性的原动力。 事实上,当问题正视时,距离解决就近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