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双11结束时,#iPhone 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的话题居然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浏览量高达2.3亿。 你在这个话题下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不满的,既可以看到对苹果的不满,也可以看到对天猫的不满。 就在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在一份报告中公开点名此事为消费者“背刺”。
归根结底,商家和平台不应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付款,同时在付款后推出“更低价格”,对消费者造成情感和经济双重伤害。
付款后又看到“降价”,iPhone 15用户也被“背刺”
iPhone 15 系列,照片/苹果
每年苹果都会在10月份左右开始销售新款iPhone,随后双11期间就会有大规模的折扣。因此,每年双11促销的一大亮点就是iPhone能降多少、卖得如何。
今年也不例外。 虽然iPhone 15标准版和Pro系列的“待遇”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它们仍然是各大平台最畅销的手机。 然而,很多人的购买经历却很难描述。
双11期间,天猫平台早前为苹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券,吸引消费者购买。 如果按照过去的思路,消费者可能还会等到折扣最多的双11当天购买。 然而,今年的双11各大平台都在追求“低价”。 同时,为了“安抚”消费者的心,天猫推出“买贵必补”服务,京东表示8亿产品的价格全程保障。
图/天猫
即便如此,还是有网友在购买iPhone 15 Pro之前专门询问了天猫苹果旗舰店的客服。 客服表示,双11期间的折扣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店家和平台的“双重承诺”下,他直接购买了iPhone 15 Pro。 而大量的消费者也有和他类似的经历和选择。
结果,双11当晚10点左右,天猫突然开始发放大额优惠券。 经过计算,之前购买iPhone 15 Pro系列的折扣价还是便宜了300元,iPhone 15标准版至少便宜了200元。 。
天猫苹果旗舰店,图/微博
突然的降价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那些在双11活动开始时提前购买iPhone 15的消费者,因为没有享受到上次的优惠价格,感觉自己被“背后捅了一刀”。 随着消费者的不满逐渐增加,他们向苹果旗舰店和天猫平台投诉,要求退还多花的200-300元。
简单来说,其实是天猫平台和苹果客服的承诺,让消费者认为旗舰店iPhone 15系列的优惠价格未来不会再下降。 即使出现下降,他们也可以“多买就赔”,直接“鼓励”让消费者下单、现场付款。 但事实上,天猫在双11最后两个小时发放的平台优惠券将iPhone 15系列在苹果旗舰店的售价降低了数百元,直接“背刺”了之前的买家。
如果此时苹果和天猫愿意补偿差价,这件事或许就结束了。 不过,天猫苹果旗舰店客服回应称,平台近两小时发放的优惠券并非店内商品实际给予的折扣,因此无法退还差价。 另一方面,天猫平台客服表示,由于该产品没有保价服务,因此差价无法退还。
部分客服对话,图/微博
这些回应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他们不断在天猫投诉、微博和各大平台进行投诉。 但时至今日,只有部分人退还了差价,更多人仍在要求天猫和苹果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谁在背后捅刀子,平台还是商家?
在这次iPhone 15“背刺”事件中,天猫最后两个小时的大额优惠券可以说是直接“导火索”。 该平台显然希望通过最终的大额优惠券将两种产品结合在一起。 11大甩卖的“气氛”已达到最高潮,总体上对平台有利,但还要看商家的具体情况。
而且,早在双11开始的时候,各大平台其实就已经公布了iPhone的折扣计划。 最后时刻一波更强的折扣,难免会引起之前购买者的不满。
10月下旬发布宣传海报,图/天猫
但也必须指出的是,据天猫平台客服介绍,双11折扣是平台与商家共同发起的。 各门店要积极报名参加双11促销活动。 折扣范围及相关详情须由商户于参与前提供。 了解更多。
也就是说,天猫苹果旗舰店应该提前知道打折活动的节奏,但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仍然暗示“双11期间折扣相同”,这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 购买决策。
不过,这显然不仅仅是天猫和苹果之间的问题。
据澎湃新闻、北京商报等媒体报道,双11期间大量消费者遇到“退差价”问题。消费者高女士在能速京东自营店购买了热水器。 10月24日旗舰店。10月31日晚,当她再次查看时,该产品又降了200元,她的保价申请被拒绝。 各门店型号相同,但“产品编码不一致”。
图/微博
消费者李女士在天猫斐乐官方旗舰店使用优惠券购买了2双鞋、一件羽绒服等商品,并于11月1日凌晨支付了尾款。然而,11月2日晚,斐乐直播间再次关闭。 他们发放了10000张优惠券,购物满2000元可立减900元,比之前便宜了200元。 保价申请也因未获得新优惠券而被拒绝。
近年来,双11“背刺”已是司空见惯。 各大电商促销节点燃消费者热情的同时,满折、预售打折、各种红包等玩法也越来越多样,各个平台甚至每个商家的规则都不同。 如果你想在网上比较价格并准确地计算出哪一个价格最好,你将不得不杀死许多脑细胞。
“背刺”行为是建立在巨大信息差距的前提下的,消费者在这场“游戏”中始终处于劣势。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发起维权的消费者只有少数,大多数是“背后捅刀子”的消费者选择默默承受损失,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花了“不义之财”。
然而,商家和平台对消费者的“背后捅刀”,实际上也是在“背后捅刀”自己。 当信任耗尽时,消费者会选择用脚投票,越来越“放弃”双11等促销活动。 看似是有收获,但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写在最后
图/微博
围绕iPhone 15的“背刺”事件,并不是消费者第一次在双11经历“背刺”,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近年来,双11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电商平台不断拉长促销时间,从最早的一天到一周,再到从11月到10月。
延长的销售时间让双11的成交额“扩大”,但也拉长了消费者的焦虑时刻。 我们很难知道以哪种方式、何时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 定价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利益纠纷,也让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背刺”。
除了更仔细地比较价格、了解活动规则外,我们或许也意识到,如果我们在发现“背刺”后能够及时向平台和商家投诉,包括在第三方平台投诉、寻求帮助,我们可以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压力下,商家和平台才不会低估问题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这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