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中把握方向,暴风雨中做海燕,不改颜色的孤星”。
本期《钛孔人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被誉为文坛“明五彩笔”的中国杰出诗人、散文家余光中。
《钛空人物编年史》
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之外,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钛时空”吗? 而在这段时间里,不屈的毅力、平凡的聪明才智、敏捷的智慧、彻底的平和之中……总有一个人被困在时间里。
“我们不能拥有一百个生命,但我们可以认识一百个灵魂。”
为彷徨的自己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开拓新的视野,开启新的生活,迎接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为你自己的世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梁实秋曾评价“我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成就一如既往。”
余光中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跨越西方文学艺术。 着有诗集、散文集、翻译集、评论集等40余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经久不衰。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人,父亲祖籍是福建泉州永春。
余光中的童年并不像童话故事那么神奇,但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余光中识字后,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做人、待人。 但他父亲让余光中读的书,大多是圣人的著作,侧重于哲学和理性。 在年轻的余光中看来,那些文章和书籍还不错,只是文笔不够漂亮,并没有吸引他。 进入初中后,余光中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唐诗宋词和古文,尤其是古诗词中的意境。 他非常喜欢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文章。
凭借扎实的文言功底和扎实的写作功底,余光中坚信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光中无忧无虑的童年提前结束了。 日本在南京进行残酷屠杀时,余光中的父亲提前撤离到武汉。 当时,他的母亲因为无法忘记常州的美丽风景而逃了出来。
后来常州不安全了,母亲就用篮子背着九岁的于光中,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亡生活。 经过这些经历,余光中变得早熟了。
这些家仇、国仇就像绵延不绝的铁轨,绵绵不绝、绵长……由于武汉沦陷、上海不安全,于光中随父母逃往重庆。 余光中与父母在山城重庆生活了七年。 直到日本投降才离开那里,后来又搬到厦门、香港,最后到台湾。
了解余光中的读者可能知道,余光中不仅写诗,还涉足散文、评论和翻译工作。 他在大学期间曾翻译过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他称之为文学创作上的“一夫多妻制”。
1945年,余光中、秦子豪、钟鼎文等人创办“蓝星诗社”并担任主编。 然而余光中却是一位复杂多变的诗人。 他早期的许多作品主张西化,忽视读者,甚至脱离现实。
谈及这段经历,余光中坦言,“小时候,我的笔要么被西顿克林的余波弄脏,要么被泰晤士河的水弄脏了……”不过,他真正去的也是后来的事。美国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 你的根在哪里。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对西方世界着迷,也期待着去美国旅游。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老师梁实秋鼓励他:“爱荷华州没什么可教你的,但是你可以去开阔一下视野,玩玩。” 他的妻子也支持他出国拓展视野。
1958年,余光中首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 他参加了“爱荷华大学写作班”。 本次“国际写作班”的学员大部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其中有的已经是本地及国内外的知名作家。
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但于光中却感到颇为孤独。 除了母亲的去世,他发现离开家乡后,他非常想念家乡和亲人。 聚会上,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和眼睛的颜色。 这时,一位同学问余光中:“你是哪里人?” 余光中回答:“我来自中国。” “哦!是那个非常古老落后的中国吗?” 有人听了这话,笑了。 余光中想解释几句,但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表情,也没有对他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话题很快就被搁置了。
余光中此刻感到无比失望。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加冰的酒。 他的心情就跟那杯酒一样,有些冰冷。 要知道,在台湾,他是比较有名的,被很多人誉为“东西方结合的诗人、散文家”。 但在这里,大家似乎不知道台湾在哪里、是谁,甚至对中国抱有非常冷漠的态度。
余光中对西方和美国的热情从此从崇拜变成了失落。 接下来的日子,他更加渴望拥抱中华文明,早日回到家乡。 余光中对美国人这么喜欢的鸡尾酒会也没有兴趣。
他在文章中写道:“在这里,在国际鸡尾酒中,我是一块不肯融化的冰……”余光中还在美国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偶尔与他们互动。 有一次,他去一对美国夫妇家里做客,看到他们的墙上挂着一幅美国已故画家伍德的油画。 他有些兴奋,因为他自己家里也有这幅画。
余光中后来得知,深受爱德华读者喜爱的伍德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来到巴黎学习抽象派和印象派。 结果,他失去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突然想到自己不远万里来到了异国他乡,请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人教他如何写英文。 但他的国家却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学习的还不够吗? 美国有多少年历史了? 这种行为和伍德的行为一样吗? 你是否在追逐天上的彩虹却忽略了身边美丽的玫瑰? “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会犹豫不决;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就会幻灭。”
经历了种种迷茫和失落后,余光中终于认清并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原来他如此热爱中国文化,原来他的根在中国。
回到台湾后,余光中在创作上不再主张走西化道路,而是主张回归传统。 他在一些文章中表示,“美国现代诗歌早已不再引领潮流,我们不能再盲目地向西方学习”。 , 永不回头。”
他发现西方人谈论的只有中国唐诗宋词。 他提出:“中国人一定要写中国味的诗歌,否则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他说到做到,自嘲是“回头浪子”,告别了“虚无主义”。 他要生活在丰富的世界里,在寻找中国古典文学宝藏时,必须捕捉唐诗宋词的美学精髓,塑造中华民族的雕像。 1962年,他还发表了《论明明》和《迎接中国的文艺复兴》两篇重要文章。
他利用自己在诗坛的影响力,在一篇又一篇评论文章中告诫大家:“西化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现代诗歌”。 因为,属于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大家都知道余光中的名诗《乡愁》,他只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这首诗。 有些朋友钦佩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 但他说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悲伤和思乡的感觉,在我心里酝酿了20年。”
他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够探望内地和家乡的亲友。 1992年起,“台湾当局”开放探亲政策。 他曾多次来内地20多次,甚至一年来了8次。 2003年9月,余光中受福建省文联邀请,与妻子范沃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福建之旅”。
与大家一起前往福州、游览泉州、攀登武夷,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自己是“福建海归”,这次回家乡,圆了自己“半生夙愿”。 回到家乡,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我终于实现了余光里的毕生心愿。 8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受邀参加教育论坛、学校、央视《朗读者》,开辟了一代人的精神领地。
2017年,余光中去世,享年90岁,但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音调动人的不朽作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至今仍在“与永恒进行拉锯战”。 。 呼吸是今天的事情,但它已经进入了历史。 他的名字已经铭刻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的作品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史册上。
钛时空诗歌会是钛媒体与钛时空联合打造的科技人文跨界诗歌节。 12位横跨金融、科技、人文等众多创新领域的神秘“钛太空诗人”将在这个冬天与你相聚。 时空共鸣,对话古今,营造独特的精神能量场,用诗吟诵心愿,用诗探未来!
点击报名参加“钛孔诗社”现场录制,向我们推荐您最喜欢的钛孔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