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2024年国考招录规模达3.96万人最热职位报录比达3572

导读 11月26日,202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简称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开考。本次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

2023年11月26日,江苏省南京市,考生进入全国统一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点。 集成电路图

11月26日,202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关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简称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启动。 本次国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职位。

据国家公务员局透露,本次国考计划将招录3.96万人。 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核分别于10月24日18:00和10月26日18:00结束。 共有303.3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 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招聘计划人数的比例约为77:1。

与往年相比,2023年国考计划招收3.71万人,已有近260万人报名并通过审核。 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计划录取人数的比例约为70:1。 国考计划招生规模同比增加2500人,扩招约6.7%。 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 报名比例也随之提高,报名阶段的热度持续走高。

多家国考相关机构统计显示,截至报名结束,竞争激烈的前十名职位报考比例已超过1700:1。

最受欢迎职位的申请比例达到3572:1。 该职位为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调查总队业务处一级参谋及以下(3)”。 本次国考仅录取1人。 该职位招聘专业涉及面广,共9个专业。 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 政治面貌、基层工作年限、服务基层项目不限。 在本次国考报名中,该职位因其较高的报考率而受到广泛关注。

国考录取人数连续五年呈现“放大”趋势

五年来,高考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至2024年,国考招生人数约为24100人、25700人、31200人、37100人、39600人。 与此同时,国考热、公考热的话题也成为近年来舆论的热点话题。

对于今年的走势,《中国青年报》今年10月下旬曾发表文章《2024年国考:报考人数增多,学历门槛提高》。 文章指出,今年国考招考学历门槛明显提高,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加。 今年国考招考要求全部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随着整体招聘规模的扩大,需要大学学历为起点的职位逐年减少。 今年大学生可报考的职位仅有56个,比去年减少了106个。 。

今年国考平均约77人竞争1岗位

2023年11月26日,江苏省南京市,全国统一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生在考场外等待进入。 集成电路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要硕士、博士学位的岗位数量和规划人数大幅增加。 例如,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数量达到2046个,比去年增加814个,共计3756人,比去年增加。 1,654 人; 需要博士学位的岗位24个,比去年增加14个,共计31人。

中国青年报援引中国公共教育首席研究咨询专家王健的分析称,2024年国考博士、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表明高质量服务的建设——政府导向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参与。 需要更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报道中的一些受访者坦言,求稳仍然是他们参加公考的重要选择。

对此,中国青年报上述报道提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牛伟红表示,目前她所在学院150多名研究生中约有一半参加了在国家考试中。 “近年来,公开考试越来越受欢迎。 ,已经成为学生找工作的首选之一,很多人会连续两年参加国考。”

牛伟红说:“2022年,我的一名研究生通过了国家考试,来到西安市政府部门工作,目前正在按要求到区县基层工作。还有一名研究生考入甘肃省选拔生,目前驻村的学生,如果是公务员,需要在基层工作3年,高学历毕业生想当公务员一定要做好准备在基层吃苦。”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天定表示,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可能不会选择从事学术研究。 有些人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包括通过基层公务员考试。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一些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博士生、硕士生到基层公务员岗位任职,可能会给基层工作带来一些新气象。

王天定指出,公务员过度吸纳高层次人才或许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在选择职业时对未来有更多的想象,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勇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安定而去考考。 。

连续八年增长后,今年考研报考人数锐减36万人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公考、国考连续五年扩招的同时,“考研报考人数连续八年增长,今年下降36万人”的消息也被传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今年国考平均约77人竞争1岗位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报名人数438万人。

这一报考人数不仅没有达到部分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许超过500万”,也意味着考研人数在连续八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保持较高增长趋势。 2015年至2022年,七年平均增长率为15.8%。 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 2023年,这一数据上升至474万。 需要指出的是,与2022年相比,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速明显放缓,增速从21.2%下降至3.7%。

考研报考人数减少36万人。 这是否意味着考研热情降温了呢?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原因之一是考生报考越来越理性。

今年国考平均约77人竞争1岗位

2023年11月26日,江苏南京,全国统一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点外,考生在等待入场时接受审查。 集成电路图

今年国考平均约77人竞争1岗位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继续小幅上升,达到474万人,仅比上年增加17万人, 2022年增加了21万%的增长率,增速大幅回落,远低于私人预估,显示考生报考越来越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四川、陕西等高等教育主要省(市)考研报考人数增速明显放缓,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降。 其中,2018年辽宁省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此后四年年均增幅约10%。 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150033人; 不过,2023年辽宁考研报考人数接近15万人,较上年略有下降。 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考试报考人数为125071人,也比上年减少2170人。

此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就有网友和机构反映,“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了”、“图书馆四分之一是空的”、“人数减少了”。需要咨询和考研辅导的人群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 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可能会减少。

“优质”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问题

“优质”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问题。 这也是有学者分析考研报考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考研报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普及后高等教育中,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多了,而且研究生也越来越多。 再加上近年来经济不景气,“纸质”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问题。 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花三年或更长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可能并不比大学毕业后开始积累工作经验更划算。

今年国考平均约77人竞争1岗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格,‘盲目’毕业越来越难,通过考试并不代表就能毕业。因此,有人会考虑考研更仔细。” 陈志文说,“最近,一名研究生一年级表示,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读研存在风险。”入学考试,所以读研究生时需要谨慎。”

同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人意识到考研考试对就业的帮助不大,而考研和读研本身就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 权衡利弊之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有的人很努力,很上进;有的人很努力,很上进;有的人很努力,很上进;有的人很努力,很上进。 另一些人则选择过安逸的生活,甚至“躺下”,比如当“全职子女”。 选择“躺着”的人不会考研,这可能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考研的人都去参加公考?

有网友认为,“疫情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 “宇宙的尽头是要参加公考,所以有些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于公考。”

对于这些网友的想法,有媒体分析。 客观来说,考研报考人数回调与出国留学、参加公考等选择分流有一定关系。 新京报评论:“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到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足。 很多人把考研作为一个缓冲和过渡的选择,也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 如今,随着社会逐渐恢复正常,考研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唯一或最佳选择,报考人数回调在所难免。”

中国青年报在评论文章中认为,一方面,留学市场正在逐步复苏,出国读研的咨询和申请数量较疫情期间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更加理性、现实。 在“宇宙的尽头就是考研”等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选择放弃考研,直接把重心放在获得就业机会上。

文章分析,从学生心态来看,研究生学位的“性价比”正在被重新评估。 此前,一些学生和家长会将这张纸质文凭视为提高职业竞争力、获得更好就业前景的保证。 现在,类似的期望正在破灭。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分析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不仅专科生、本科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也越来越多。 。 再加上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言之,有人认为,花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未必比读硕士更划算。大学毕业后开始积累工作经验。

对此,当务之急是尽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可能,让他们不必挤在同一个轨道上,按照同一个“成功模板”发展。 南方都市报发布的视频评论《考研人数八年来首次下降,考研热“降温”了吗?”强调:“社会政策仍需重点关注“要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多了,就业机会就多,学生就有选择,就有尝试、犯错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社会的‘安全垫’。”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