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让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大家手笔)

导读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向世人传递出宏阔高远的文明观。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主席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向世界传递了宏伟崇高的文明观。

世界遗产大会的重点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这两个方面都承载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无限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尤其看重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

这是2017年7月11日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拍摄的鼓浪屿风景。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他在参观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学院时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他指示要“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他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统一”。民生”...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脉,自然遗产则孕育着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诠释。

文化瑰宝和自然瑰宝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生动地讲述着过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 它们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正如贺信中所言:“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延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彰显了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

今天,我国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立足于历史发展规律,必须沿着历史正确方向前进。 ”

历史发展规律去哪里破译? 代码深深植根于文明的起源。

这是2021年5月18日拍摄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原始森林和村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洪摄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将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铭刻在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深厚的文明。 散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各种遗产,折射着五千多年文明的璀璨星光; 他们默默地见证着中华民族一次次从磨难中奋起、走向未来。

历史的正确方向在哪里? 答案在于我们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日”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结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 这一结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真理光芒。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风云,习近平总书记用文明智慧构建话语体系,为“中国”巨轮保驾护航:

“只有自信的文明,才能包容、学习、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不是以十年、百年来衡量,而是以百年、千年来衡量。 复兴不仅是赶上经济社会发展轨道,更是赶上伟大国家。 在现代化进程中,包容包容的态度,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巨大改善,也是民族文明观的自信体现。

这是2020年9月10日拍摄的故宫。新华社记者金亮快拍

G20峰会欢迎宴会在杭州西湖畔举行,外国元首应邀参观北京故宫、西安大慈恩寺。 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搬上台面,热情宣传中国“金名片”。

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埃及卢克索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庙群……习近平主席展现了包容性的愿景。 中国尊重和欣赏其他文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

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文明观的应有之义。

“文明因多元而沟通,因交流而互鉴,因互学而发展。”

“应对共同挑战、走向美好未来,我们不仅需要经济技术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蕴含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思考,使“各尽其美、共享其美”的中华理念深入人心,托起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主要撰稿人:吴静、石宇岑、王朋

制片人:赵成

策划:霍晓光

协调员:罗辉、王宇、王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