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安排,他们会认为这就是学校的样子。 他们不知道还有另一种学校生活,课间可以自由玩耍十分钟。
■多项研究表明,非结构化体育运动,即自由、无组织的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来说比结构化、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更重要。
■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报见习记者冯锐、记者许勤
今年9月初,开学不到一周,余霞发现四年级的儿子整天郁郁寡欢。 首先,他借口头晕、肚子痛,请了假。 然后他就简单地说学校太压抑了,他不想去。 当她询问时,儿子承认,课间休息时十分钟内不准离开教室,除了上厕所和喝水。 当有同学要求出去玩时,老师说:“你必须留在教室里。” “你做完功课了吗?” 他感到非常紧张和疲倦。
于夏这才发现,距离她家只有几十米的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很安静。
不仅仅是于霞,不少小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课间十几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离开教室,甚至不能离开所在的过道。
教育部门多次规定“课间十分钟”。 除了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外,教育部2021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通知》和《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第十四条意见》上海市教委2022年1月印发的“五五规划”中指出,每次课间休息时,要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
这段时间,很多学校都尝试做出调整,但有些学校仍然限制课间自由。
追根溯源,学校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安全。 以往的很多案例都表明,学校在安全事故中往往要承担“无限责任”。 由于校园安全立法仍存在空白,更多学校在引入保险的基础上,探索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过渡,以追回损失的“课间十分钟”。
“只能在厕所里聊天”
9月15日,某地一年级家长张宇在网上发起了关于小学生课间情况的民意调查。 截至10月8日,参与的1560人中约有72%表示孩子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受到限制。
张宇等家长提到,孩子就读的学校没有明确禁止的规章制度,老师会进行口头教育。 如果孩子们课间想要离开教室,基本上只能去厕所拿水。 途中不准大声说话,也不准跑跳。 一些“宽松”的学校将允许孩子们在走廊里行走,但不允许上下楼梯或去操场。 更“严格”的是,孩子们只能呆在自己群体的过道里,不能“越界”。
家长刘露表示,据她了解,一些小学十多年前就有“课间限制”。 低年级限制较多,并形成了相应的奖惩机制。
“如果有学生在走廊里乱跑乱跳,老师会直接在家长群里点名。” 刘璐苦笑。 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一颗小红星和积分。 如果被发现,将被扣除一颗星或一分。 班级内星星和积分的总和会影响班级集体荣誉如飘扬的红旗。 相比之下,课间休息时,老师会表扬在课堂上认真做作业的学生。
两位小学老师指出,学生之间也互相监督,这就是“跨班检查”。 每天,学生班长都会记录下今天上课时谁在走廊里吵闹、打架,并把他们的名字记在笔记本上。 老师会在班会、升旗仪式上提醒学生遵守纪律,让“孩子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刘露向身边的家长讲述,她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在走廊里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被老师发现。 现在他们“只能在厕所聊天”、“在厕所社交”、“课间在厕所”。 分享零食。” 有家长抱怨,孩子和同学经常跑到厕所去玩,还探索“走廊里更安全的盲点”。 小学规定,预习铃一响就必须回到座位。 有一天,孩子迟到了,被老师罚站并责骂。 他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挫败。 “老师说这对我不好,那也不好。”
张宇观察到,有家长在网上看到“课间坐月子”的话题,向孩子询问,却发现课间不让孩子外出。 很多孩子一入学就习惯了不离开教室,也从来没想过告诉父母。
“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安排,他们就会以为这就是学校的样子,殊不知还有另一种学校生活,课间十分钟,就可以出去蹦蹦跳跳了。”自由地绳索、奔跑、玩耍。” 刘璐问道:“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吗?”
更让家长焦虑的是限制带来的潜在身心伤害。
张宇查阅了很多资料。 《202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综合重点工作方案》指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许多研究表明,非结构化体育运动,即自由的、无组织的体育运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比结构化的、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更重要。 充足的户外运动和自然光是预防近视的关键因素。
“我儿子朋友很少,找不到人一起玩。” 余霞担心课间被关起来会让儿子更加孤独,更加厌恶学习。 她忍不住给班主任发了一条微信:“孩子不想上学,课间可以让他出去玩放松一下吗?” 对方只回复说会和孩子沟通。 但限制没有改变。
还有家长拨打12345热线、发邮件给校长询问。 9月底,一位家长收到回复:“感谢您的建议,我们正在积极研究。”
刘露坦言,她身边的父母都很矛盾。 “我们抱怨是没有用的,整个学校都不可能允许我的一个孩子出去,这是不现实的。” 她说,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的心态:孩子还在上学,“不行,可能会得罪学校。”
“我担心会出现问题”
学校也面临压力。
9月22日上午,上海一所小学课间休息期间,每层楼走廊都站着一名老师。 他们戴着红色“值班”臂章,紧紧盯着教室门口。 一个孩子一踮起脚尖,就把小蜜蜂抱起来,喊道:“小心,别跑了!”
小学校长徐金华苦笑道。 学校的一个走廊里至少有五个班级,总共有两百多名学生。 走廊并不宽敞,“上课时在里面走来走去,很容易造成碰撞。” 然而,让学生到外面活动是不现实的:操场在教学楼后面,一半的上课时间都花在上下楼梯上,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准备下一堂课回到教室后。 因此,在徐金华所在的小学,课间休息时不会限制学生离开教室,但会要求学生不要在走廊跑跳,原则上不要上下楼梯。
徐金华说,在楼道里监控的老师叫监护人,采取轮班制。 每位监护人每天早上7点30分出发,承担所辖区域的安全监管职责。 每次课间休息都有一名普通护理督导来检查出勤情况,从A到D都有相应的评分等级。不上班,每次被抓到扣20元。”
南京小学教师刘宇表示,护理指导制度在全国小学很常见,有的学校称其为“一岗二责”。 每周轮到她一次,如果她忘记了,学校工作人员就会批评她。 “今日不护我,你一整天都轻松;若是护我,管辖范围内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你就会惊得要死。”
在北京房山区一所小学,班主任丁佳佳每堂课都必须留在教室照顾学生。 如果她不能来,上一堂课的老师必须留在教室里,不能离开。 体育课时,丁佳佳必须把班级队列带到体育老师面前,然后才能回到办公室。 “无缝连接,不能有任何盲点,生怕出错。” 丁佳佳心里很委屈。 许多家长指责老师为了方便而在上课时限制学生。 “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学校空间、师生等资源分配不均是课间限制出现的重要原因。
“中等规模的学校平行班级最多不超过5个,最多不超过8个。超过这个数量,学校就很难实现精准有效的安全管理,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楚朝晖说道。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将突破2000万,达到近年来的峰值。 刘宇观察到,一年级今年增加到10个班,六个年级共有2400多名学生,全校有100多名教师。
“每个老师的督导时间是有限的,一般一天要走访4到5个班,不可能全面督导孩子们的所有问题。” 徐金华说道。
在徐金华的小学里,走廊的护栏有成年妇女的胸部那么高; 教室门口的伞架挂钩呈弧形,向内拉。 今年以来,一楼以上所有窗户都安装了限位器,只能打开十多厘米的宽度; 顶楼的窗户前面安装了铁栏杆……
她感叹,这些安全防护措施现在几乎是小学的标配了。 “市里每次开会,领导都会说安全是1,其他工作都以0为后缀。如果没有安全,学校所有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学校边界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劳开胜曾提到,解决中小学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个办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的赔偿责任,建立中小学校的保险机制。学生伤害事故。
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规定》实施后,学校综合责任保险开始推广。
国内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林杰表示,与家长自愿购买的学平保险(学生意外险)不同,学校综合责任险的保险主体是学校,主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保险。 (包括休息)或由学校组织。 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
林杰表示,报案后,有必要审查法律规定,确定学校对学生的伤害负有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保险理赔,并转嫁学校经费不足等风险。 部分城市由区教育局公开招标统一购买学校责任综合保险,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
她看到,2010年以后,随着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多,原来的单一责任险已经衍生出体育活动、校园意外等各种专项险种。
目前,林杰每个月都会接触到近千起事故报告,其中很多都发生在课间休息期间。 她曾见过学生在走廊里打架,扭头不慎与同伴相撞,导致右尺骨近端骨折; 每年都有孩子们在课间奔跑时用铅笔刺伤自己,眼球里有铅笔芯,无法取出。 它出来并进入大脑留下后遗症。
她强调,如果发生此类事故,如果学生未满8周岁,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学校应负有监督教育义务; 如果是8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就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学校没有过失,只要求赔偿部分医疗费用。
“保险公司既是学校责任的分担者,也是家校矛盾的调解者。最终,学校责任保险不再是商业保险,而是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 她说,近千起举报案件最终进入法庭审理。 金额为个位数。 每次报案,保险公司几乎都会支付数万至数十万元不等的赔偿。
林杰观察到,保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担忧。
过去二十年来,许多学校试图放宽课间休息的限制。 杭州部分小学结合校场实际情况,打造主题化、趣味化的“运动空间”; 四川一所小学将走廊改造成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的“天堂”; 河北、天津等地部分小学推出主题活动,在操场上设置传统游戏体验。
2021年,《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条例》(教育部令第50号)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限制学生合法交往和交往。 “课间休息和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活动。对课堂外的游戏和活动等言论和行为自由施加不必要的限制。”
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教育律师、高级合伙人李文在近年来的调研中发现,一些空间有限的小学已经开始引导孩子们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桌游、教育游戏。 在徐金华的学校,老师设计了课堂乒乓球、印有数字游戏的扑克牌、手指游戏等。
尽管如此,“课间限制”问题在全国一些学校仍然存在。
在褚朝晖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责权模糊。
“无限责任承担者”
“学校不再是有限责任主体,而是成为无限责任承担者。” 楚朝晖说道。
刘宇记得,去年在她的补习站,一名学生在追逐打斗时,头撞到了泳池边的栏杆上,额头上缝了十几针。
刘宇第一反应是护理老师会不会承担责任? 她先向周围的学生询问了目击情况,然后迅速联系了班主任和教务处,学校则要求进行监视。 当她在监控视频中清楚地看到孩子跑得太快时不小心滑倒时,她松了一口气。
刘宇表示,学校安全问题非常普遍。 大多数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都会明白前因后果,但也难免有父母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徐金华曾经在课堂上遇到过两个学生之间的小冲突。 家长直接拨打了110,放学后站在校门外,指着对方的孩子骂道:“你昨天是不是欺负我孩子了?”
刘宇和丁佳佳担心,如果课间完全放宽,出现更多安全纠纷,老师们会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明确事故责任、处理家校关系上。
2021年,李文担任主任的蒲公英教育与法治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 2020年至2021年427起中小学责任纠纷案件中,涉及学生玩耍玩耍造成伤害事故的比例超过50%。 在427起案件中,89.23%的被诉学校因未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被法院判定承担侵权责任。
李文表示,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的责任其实是有明确规定的。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主要取决于学校是否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必须在事故发生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事故发生后及时发现并制止。发生事故,并在事故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通知和救援的义务。
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免除责任的学校很少,或多或少都会被追究学校责任”。 李文表示,学校一直认为自己履行了教育管理职责,但缺乏证据保全意识,比如没有进行安全教育、没有制止危险性行为的记录等。
他和褚朝晖都指出,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往往抱有“维稳”心态,担心家长闹事影响学校声誉和个人地位,从而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学校闹事,造成“家长在学校闹事就无理取闹”。
褚朝晖指出,部分责任很容易落到一线教师身上。 “即使有些涉事老师不负责任,也会受到惩罚。” 他说,一线教师责任重大,但权力不够,所以“人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北京小学家长郝文在网上发布“课间限制”的帖子后,收到了大量小学老师的私信和评论。 有老师指出:一名学生端午节回家溺水后,到学校索赔,学校最终赔偿40万元; 学生因跌倒乳牙脱落,家长要求班主任赔偿10万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家长就会来讨‘公道’。”即使要求无理,班主任还得处理。”一位小学老师回忆,此后,班主任和值班老师为获得考核资格奋斗了多年,但都未能通过。
转向预防
“这对家长来说很难,对学校来说也很难。” 刘露苦笑,“课间的问题真的有出口吗?”
在林杰看来,应将事后补偿转变为事前预防。
2021年,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减少或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体育活动。 这可能是解决Base类之间问题的一个办法。
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回复记者称,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一键报警、视频监控系统配置齐全。 满足标准并有效使用它们。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示,除《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外,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身体健康管理的通知》 《学校学生》还要求“每次课间休息时要安排学生适当离开教室进行活动和放松”。 教育部认真指导督促各地学校落实上述要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学校加强课间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将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
在李文看来,更重要的是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维度。 “80%的学生安全事故,通过教育和预防是可以避免的。很多校长的工作报告都会强调安全工作有多紧、有多严,但实际上很多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学校仍然把安全工作当成一件事情。”负担。。家庭安全教育也很容易被忽视。”
他建议,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学校安全工作的负担。
储朝晖认为,校园安全立法尤为关键,目前尚未提上议程。
2022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35号建议的复函》中回应称,“学校学生安全立法涉及利益广泛、涉及问题复杂,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以及各部门要做好工作。” 法律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但由于立法资源紧张,学校安全立法并未纳入相关立法规定。”
李文还指出,目前关于校园安全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制定时间较长,目前尚未出台。法律约束力相对较弱。 有些法规比较笼统,亟待更新。 。
“学校需要控制在相对适当的规模,以减少外部安全风险。在内部管理方面,校长需要在评估风险后适当放宽对休息的限制。” 楚朝晖说道。
下午,上海有小雨。 徐金华看到顶楼有一个小孩从铁栏杆里伸出手去触碰飘落的雨滴。 “那是谁?好蠢啊。”
几秒钟之内,她就担心雨天路滑,孩子走路不小心难免会摔倒,撑伞被撞到会受伤……
徐锦华叹了口气。 下课后跑来跑去、打毽子、跳皮筋、玩累了才回来的时光,已经成为浪漫的回忆。
“现在我只想要和平与稳定,日复一日。” 她说,已经在学校呆了18年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劳凯胜、李文、褚朝晖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