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发出的退出信号。 美联储今年6月首次公开提出退出QE时间表,显示出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就业形势持续改善、房地产市场回暖、企业经营现金流恢复是信心恢复的基础。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洲金融经济危机正在逐渐平静并已渡过“深水区”,欧元和欧洲经济日益呈现出更加积极的预期。 美国和欧洲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格局。
全球资产泡沫将迅速被挤压,资产价格将回归到由工业供需决定的水平,投资和避险功能将被削弱。 这应该是未来国际贵金属和大宗交易市场的主流趋势。 另一方面,资产“去泡沫”不仅会降低各国工业制成品的制造成本,削弱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有利于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各国提高盈利能力,帮助各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国内问题,避免国家间在货币政策上的恶意竞争。 然而,美国在调整货币政策时,重点关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TPP、TTIP等贸易协定),并试图建立新的贸易“门槛”和标准。 这也可能对现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和规则产生影响,从而增加国际贸易。 摩擦概率。
从长远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第二高增长”阶段。 这种增长放缓的原因是经济禀赋的变化(如要素边际贡献递减、比较基数的持续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 疫情带来的人为调控原因(如重新评估经济增长成本过高以及环境、生态、资源约束等增长方式的变化),但存在区域梯度差异而城乡“二元结构”又与城镇化、信息化密切相关。 远未完成,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新追求无疑将继续为中国经济提供高增长空间。 从短期来看,年中经济再次走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决定三季度和全年经济整体表现的因素是稳增长新举措的出台。 当前,与“认知转变”相对应的是,铁路投资在重新评价中更加注重质量,新型城镇化宁慢而求最好。 新措施形成后,有望在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能源环保等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形成突破,成为经济低迷中新的对冲紧张。
新政府持续推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战略,引发市场强烈预期,成为去年底、今年年初沪深股市启动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不过,市场也逐渐认识到,改革会释放“红利”,但同时也必须付出代价。 从目前经济改革的布局来看,两大方向都伴随着短期的“阵痛”:
一是以“去杠杆”为目标的金融领域清理整顿。 3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突破100亿,M2存量和增量跃居全球第一。 如何看待与实体经济极不相符的M2增长? 业内激烈争论的事实促使央行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要求金融体系“控增量、用好存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经济。 货币供应“总量控制”导致年中金融市场流动性突然紧张,银行间利率飙升。 但央行却拒绝像之前那样向市场“放水”,倒逼金融市场开启“去杠杆”进程。 在此背景下,资产价格只能收缩,而不能扩张。 二是实体经济“调结构、促转型”。 一些基础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与需求低迷、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作为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房价高位难跌,进入敏感期。 这使得去库存过剩产业的短期前景黯淡,而转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开放垄断行业、优化完善政府治理等中长期制度改革的“红利”功能等尚未进入发布和收获期。
当前A股市场围绕三季度IPO正处于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之中。 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周期股缺乏上涨动能,大盘股继续消泡。 陷入僵局。 对应经济形势、政策周期和市场运行,A股投资自然需要短、中、长期三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股市中的“危险”与“机会”总是并存、并存的,下跌是风险的释放,也是投资价值的显露。 长期来看,一批A股股票成为经营稳定、分红的品种,股价下跌提供了价值发现和机会介入的机会; 中期来看,沪深股市牛市和熊市,把握波段操作的走势。 股指下跌后,重新寻找低点规划下一个上涨区间将成为投资成功的关键。 经过年中的低迷之后,笔者认为,随着政策、行业低迷以及股市风险的持续释放,下半年将有再次走强的机会。 由于目前市场缺乏长期上涨的牛市基础,新一轮上涨仍将是结构性行情而不是全面的系统性机会,每一波行情都不会相同。 这取决于投资者对“结构性市场”的态度。 如何发现并及时把握市场波段中的趋势性“结构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