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总结:
1、10月是今年以来我国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复杂的月份。 肺炎支原体、COVID-19、流感等多种病毒同时传播,出现混合感染。 流感首先在南方省份爆发。 10月份以来,北方部分省份流感活动开始增多; 支原体肺炎在各地仍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在持续。
2、今年秋季我国局部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可能与疫情造成的“免疫缺口”有关。 2022年初,封锁解除,传染病传播链重建。 对于RSV和流感来说,缺乏感染机会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年持续的疫情防护,实际上已经让人们的“免疫间隙值”随着感染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3.流感疫苗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然而,2020-2021年流感季节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3.3%。 流感大流行年份,疫苗接种率必须达到60%以上,才能形成群体保护。 对于第五类重症流感高危人群,一般来说,如果不接种疫苗,感染死亡率约为0.01-0.02%。
4、目前比例最高的病毒是甲型H3N2流感病毒。 有几种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 这些药物有不同的适应症。 如果家里有老人或小孩不幸感染,可以尽快吃药。 普通退烧药不仅对流感无效,还可能延长病程,应谨慎使用。 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接种疫苗。
流感、支原体肺炎、COVID-19同时流行,已发生三重病毒感染
10月是今年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复杂的月份
9月份新型冠状病毒造成45人死亡的同时,支原体肺炎席卷大江南北。 各大医院爆满,单日门诊量超万人次。 一直潜伏在第三位的流感取代了位置,跃居第一。
流感首先从南方省份爆发,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迅速上升。
11月2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监测结果:广东省目前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维多利亚系)同时流行。 据广东卫健委当天发布的9月流感数据显示,流感病例已达92989例。
10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患者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是肺炎支原体(34.33%),其次是甲型流感病毒(12.17%)和乙型流感病毒(5.79%)。 呼吸道腺病毒(2.76%)、呼吸道合胞病毒(2.03%)。
11月1日,上海发布9月份疫情月报,流感病例数跃升至9290例。
据江苏省卫健委网站信息显示:9月份,报告流感病例8194例,是8月份2618例的三倍多。 近日,国家疾控总局发布了9月份全国法定传染病概况。 其中,丙类传染病流感病例168963例,比8月增加108433例。
11月2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第43周数据,全国报告流感样病例106起。
流感正在增加,肺炎支原体也是如此。
11月4日,中国花滑、冰舞运动员刘新宇在博客发文:自己感染支原体肺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将退出下周的中国杯大奖赛。 支原体肺炎在各地仍在高速增长,但由于不是法定传染病,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11月1日,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10月以来,我国北方个别省份流感活动开始增多,以H3N2亚型为主。 此前发布的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指出,今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支原体肺炎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相互作用或共同流行的风险。
在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法定传染病数据中,流感在今年第40周和第41周排名第三。 到第42周和第43周(10月23日至29日),流感病例数量持续增加。 它已经超越了 COVID-19,在两周内排名第一。
肺炎支原体、COVID-19、流感等多种病毒同时传播,出现混合感染。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曹玲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孩子都是感染了支原体,进而感染了病毒。 有些孩子感染了一种病毒,然后又感染了另一种病毒,或者有些孩子感染了另一种病毒。 有3或4种病原体可引起感染。 这类孩子通常免疫力稍弱,所以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次只能感染一种病原体。 当发生混合感染时,病情通常会比较严重。 尤其要警惕流感、肺炎支原体、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感染。
随着全国多地流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春、邯郸、厦门等十多个地方卫生部门已发出提醒,要求当地居民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戴口罩。
为什么今年秋冬会出现流感、COVID-19、支原体肺炎等多种呼吸道病毒混合流行? 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如何治疗? 流感药怎么吃? 局部抵抗出现了吗? 为什么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逐年下降?
▎图/我国自2004年起逐步建立流感监测网络,目前包括554家哨点医院和407个网络实验室。 通过这个庞大的流感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流感的流行情况以及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
三年疫情引发的免疫力缺口引发的“报复性”多病毒疫情? 感染 COVID-19 后出现流感症状是否常见?
▎图/2023年春季,一场以甲型H3N2流感为主的流感疫情在中国开始,3月份达到高峰,病例总数达到3.721370例(国家疾控总局数据)。
今年进入秋季后,中国大陆呼吸道传染病呈现局部暴发态势,主要是肺炎支原体、流感和COVID-19。 多种呼吸道病毒混合流行是否与最近的COVID-19大流行有关?
2022年夏天,美国科学家开始用“免疫间隙”的概念来预测当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季节性呼吸道病毒的爆发,并最终得到验证。 [5]
▎图2 上呼吸道及病原体
引起人类感染的病原体中,60%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其中70-80%是病毒,20-30%是细菌。 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最为常见。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例在2019-2020年旺季期间降至非常低的水平(2020年冬季恰逢COVID-19疫情的初期阶段),远低于往年同期。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载体是参加社会活动的人群,新冠疫情管控措施有效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切断了病毒传播链; 人群很难被这两种病源感染,导致人群对RSV和流感的免疫抵抗力极小。
2022年初,封锁将解除,社会活动将恢复正常。 传染病传播链自然会重建。 对于RSV和流感来说,缺乏感染机会并不是一件好事。 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护,会让人们的“免疫缺口值”随着感染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图/这是甲型流感病毒模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血凝素(H 或 HA)和神经氨酸酶(N 或 NA)表面蛋白的特性分为亚型。 有 18 种不同的 HA 亚型和 11 种不同的 NA 亚型。 亚型通过 H 和 N 数字组合来命名,例如 A(H1N1)、A(H3N2)。
2022年底北美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疫情,以及近期我国支原体肺炎和流感疫情,都是“免疫缺口”造成的。
在非药物管制约三年的2022-2023年冬季,美国约有10万至20万人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住院。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流感季节至少将有1.8万人住院治疗。 死于流感。 远高于 COVID-19 大流行前几年的水平(超过大流行前的全年数据)。
对于今年上半年感染过COVID-19的人来说,如果今年冬天不幸患上流感会怎样?
2022年3月25日,英国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单纯的COVID-19感染相比,COVID-19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患者机械通气的风险和院内死亡的风险分别增长4.14倍和2.35倍。 对于过去一年内感染过 COVID-19 的 65 岁以上的朋友来说,现在接种流感疫苗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流感和严重流感的风险。
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3.3%。 只有疫苗接种率达到60%以上,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群体保护。
流感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北方发热病例往往早于南方出现,门诊流感阳性率升高。
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需要1个月才能获得保护,疫苗保护时间长达10个月。
流感虽然属于丙类传染病,但发病数和住院人数往往位居首位,对正常医疗造成一定影响。
2020年,在COVID-19疫情的推动下,人们的疫苗接种意识有所增强。 流感疫苗发放批次量5765万瓶,同比增长约87.28%,但总体接种率不足4.2%。
2021年再次出现快速下降,流感疫苗批次投放量降至214.99万支/瓶/袋,较2020年减少5550.26万支/瓶/袋,下降96.27%。
2022年流感疫苗发放批次总量为214.99万剂/瓶/袋(2023年3-16日数据)。 与 2020 年相比,这又是一个显着下降。
根据中美两国CDC数据,在整个人群中,中国2020-2021流感季节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3.3%,而美国约为48.4%。
对于流感这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大流行年份,疫苗接种率必须达到至少60%,才能达到一定的群体防护水平。 从2020年至2022年的上述数据来看,我国流感疫苗的批次发放量上下波动,就像秋千一样。
下图为五类重症流感高危人群。 一般来说,这些人群如果不接种疫苗,感染死亡率约为0.01-0.02%。
流感病毒突变导致对这种特定流感药物产生耐药性? 如何服用流感药?
与2023年初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即引起2009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毒株的后代)不同,目前甲型H3N2流感病毒所占比例最高。
流感病毒类型数据有助于在接种流感疫苗时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类型。
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抗原NA是抗病毒药物的主要靶点。 目前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可以抑制(NA)并阻断受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释放子代病毒颗粒。
奥司他韦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抗病毒药物。 2001年在我国上市。奥司他韦对H5N1、H9N2等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但对普通感冒几乎无效。
然而,多项研究表明,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 NA 突变导致对某些 NA 抑制剂产生耐药性。
据2023年3月《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杂志发表的《甲型流感病毒研究回顾与进展》文章显示,奥司他韦应用最广泛,但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其中,2009年日本、丹麦、荷兰、美国等多个国家出现了对奥司他韦耐药的H1N1病毒株[7]。
2009年英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一半感染奥司他韦耐药病毒的患者住进重症监护病房(ICU),约1/3死亡,超过60%的患者奥司他韦耐药病毒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奥司他韦耐药病毒感染发生于≥45岁的人群,免疫抑制是奥司他韦耐药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8]。 因此,本研究认为扎那米韦单药或与奥司他韦联合用药应作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主要治疗。
日本的另一项研究也建议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使用扎那米韦,但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仍然是疫苗接种。 奥司他韦治疗H1N1流感越早,效果越好。 治疗通常应在诊断后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开始(最好在 36 小时内)。 研究表明,如果在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使用,病程可缩短3天。
2019年至2023年间,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约1%至1.5%的A(H1N1)pdm09分离株对奥司他韦耐药,而对于甲型(H3N2)和B型流感病毒株,对奥司他韦的耐药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另一种流感药物马巴洛沙韦是日本盐野义公司与罗氏公司于2018年联合开发的抗流感病毒新药,这是近20年来美国FDA批准的首个抗病毒流感新药。 2021年,马巴洛沙韦将在中国上市。 该药目前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患者的单纯甲型和乙型甲型、乙型流感,12岁以下患者不能使用。 马巴洛沙韦可能会抑制流感减毒活疫苗的复制并影响疫苗的功效。 因此,接种前17天已使用过马巴洛沙韦者,禁止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 然而,服用马巴洛沙韦的人禁止接种减毒流感活疫苗。 不影响灭活流感疫苗的接种。 马巴洛沙韦用药依从性好,只需服用一粒。
虽然两者都是口服抗流感药物,但马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的用法不同。 主要区别在于适应症:
以上两种口服药物已经覆盖全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留在家里。 这样,一旦老人(奥司他韦或马巴洛沙韦)或儿童(奥司他韦)感染,就可以尽快服用,退烧效果非常快,而普通退烧药不仅对病毒有效流感 治疗无效也可能延长病程。
发病后越早服用这两种药物,症状消失得越快。 一旦病例数急剧增加,退烧药可能会像去年一样难找。 如果病情恶化,人们将不得不去医院,这将增加医疗高峰。
总之,从掌握的数据来看,今年冬天的流感疫情来势凶猛,与13个月前的疫情完全不同。 流感有疫苗和口服药物,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准备。
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度过这个多种病毒混合流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