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将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努力实现“四个持续”
“看我国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形’,更要看‘势’。10月份以来,经济总体保持回升态势。” 会上,李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重点领域消费亮点不少。 例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汽车销量285.3万辆,创下当月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3.8%。
产量和供应量稳步增长。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4.6%和7.7%,增速比上月分别加快0.1和0.8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保持复苏态势。 浙江、江苏、四川等主要经济省份发展持续向好,西安、郑州、杭州、南京等重点城市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市场预期保持稳定。 虽然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有所回落,但从分项指标看,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连续四个月处于高景气区间。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推动已出台的宏观政策持续落实并取得成效,努力实现“四个可持续”。
继续扩大内需。 稳步恢复和扩大大宗消费,推动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嵌入城市社区。 加快组织实施增发1万亿元国债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继续推进“十四五”102个重大项目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休闲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促进滚动向民间资本项目。
继续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 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加快清理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措施,切实解决企业提出的诉求和建议。
继续做好年末年初的民生保障工作。 加强就业优先政策落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畅通重要民生商品流通,保持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加强冬季高峰期煤、电、油气运输,确保人民群众过上安全温暖的冬天。 抓好重点地区灾后恢复重建。
继续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将统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衔接,做好明年政策实施的准备工作,确保明年经济开好局。 我们将继续评估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同时,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民营经济发展形势边际改善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今年1-10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表明民间投资活力仍需进一步激发。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近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的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略有好转。” 李超列出了两组数据:9月份,新登记民营企业数同比增长。 18.1%,比上月上升8.4个百分点; 1-10月,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2%,占进出口总额的53.1%,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9.1%。
李超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从三个方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研判、政策协调、推动立法,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 二是有序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重大战略部署等相关领域; 三是积极打造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等六大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沟通渠道,积极缓解困难。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私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
“新机制有三个特点:在参与主体上,最大限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在收入来源上,以用户付费项目为主;在运营模式上,全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 ” 李超表示,新机制明确PPP项目优先考虑民营企业参与,这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推动民间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必要的便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 中国市场的“磁力”效应持续显现。
“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超表示,欢迎世界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将继续为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必要的便利。 重点做好5个方面工作——
出台更大的投资政策。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快出台吸引更多外资综合政策措施,提高外资自由化水平,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务实合作。
继续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开放。
优化营商环境,公平竞争。 继续推动修订或废止不符合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规定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政府采购、土地供应、免税、资质等方面的政策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人力资源政策等。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公平竞争待遇。
加强重大外资项目保护。 会同各地完善外资项目储备和服务机制,协调落实全流程服务; 尽快启动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带动效应强的第七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支持,协调解决涉及用地、用海、用地等问题。以及国家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提供外商投资促进服务。 继续举办一系列国际产业投资合作活动,搭建跨国企业与本土投资对接平台; 完善外资企业直接联系机制,与外资企业、商会开展定期沟通交流。
《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7日第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