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恢复,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7%左右”是中国政府确定的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个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符合经济总量合理扩张的要求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升级。 这意味着它不能“脱轨”,同时又增加增长的含金量。
随着我国近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针对性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处于“磨合转换”期。 尽管中国经济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和释放,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确实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
一些长期对中国改革持怀疑态度、持续悲观中国经济的海外媒体和机构开始猜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出现“急剧”放缓。 他们声称,随着中国实施经济改革,经济放缓速度快于预期,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也加大了下行风险。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证明,中国经济并没有“大幅”放缓,而是在保持合理增速和推动转型升级之间寻找“黄金平衡点”,旨在保住经济增长在合理范围内。 在保证相对充分就业的同时,加快结构性改革,着力提质增效升级。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运行在7%以上,企稳趋势较为明显。 CPI连续多月在1.2%至1.5%区间波动,基本稳定。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亮点频频出现。 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提高5.8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5.9%; 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居民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在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推动下,我国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上半年,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11.4%,占全部投资的65.1%。
中国经济发展“深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了万千市场细胞,为宏观稳定提供了支撑。 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也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仍保持两位数增长,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近5个百分点。 网络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今年上半年增速接近40%。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增速倍增至50%以上。
中国政府年初提出的“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正在积极稳妥推进,成效不断凸显。 “双目标”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双结合”就是坚持稳政策、稳预期、促改革、调结构。 “双引擎”就是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建平认为,经济增长动力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尽管“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以前大得多,但仍处于量变阶段,尚未完成。 功率转换发生质的变化。
受访经济学家表示,稳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新动能持续快速增长并形成有力支撑,也要求传统动能保持调速不熄火、不熄火。提高质量和效率。 。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曲折缓慢,中国经济也处于结构调整阵痛之中。 “现在时”的新旧动能转换,使得新动能难以抵消传统动能衰退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我国上半年仍实现7%的增速。 这是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增长举措的结果。 风险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效果正在积极显现。” 盛来云说道。
二季度经济数据最显着的亮点是主要指标回升。 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 5、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6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6%,也是连续第二个月回升; 6月份出口增长2.1%,由负转正。
在政策支持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6%。 住宅待售面积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
盛来运认为,中国下半年更有可能延续上半年温和向好的态势。 下半年经济增长大概率好于上半年。
近期,中国官员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信心。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虽然多年来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但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然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 过程中可能会偶尔有一些坎坷,但不会跌倒。 中国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未来较长时期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
纵观本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根据人口、技术、能源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成效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李阳说。 (记者刘欢、李云禄、王建华、林建阳)